天下雜誌 換日線Crossing專訪
創業是條孤獨路,但為推廣臺灣藝術願吃苦當吃補?──專訪德國 Einziart X Kyla 藝術空間創辦人
原文: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article/17782

對 Einziart X Kyla 藝術空間創辦人陳怡廷、辜琪鈞兩人來說,創業是一條孤獨且艱辛的路,但藝術貴在堅持,比起賺錢,應該更享受自己在創業中挫折成長的改變。在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,剩下的一切則交給時間。
對 Einziart X Kyla 藝術空間創辦人陳怡廷、辜琪鈞兩人來說,創業是一條孤獨且艱辛的路,但藝術貴在堅持,比起賺錢,應該更享受自己在創業中挫折成長的改變。在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,剩下的一切則交給時間。
當愈來愈多的女性創業者出現並衝破框架,我們也看見了更多女性堅韌而勇敢的一面。 德國曼海姆(Mannheim)是該國重要的工商業及內陸最大港口城市,和法蘭克福與斯圖加特間的主要交通樞紐。在這裡,兩名來自臺灣的女性創辦人成立Einziart X Kyla 藝術空間,作為也趣藝廊後第二個在德國駐點的國際藝術交流畫廊,以及第一個由臺灣人成立的駐村空間。她們希冀透過與德國當地的藝術收藏家合作,推廣亞洲藝術。
為藝術奉獻而創業,盼將臺灣之美推至德國 陳怡廷在 2001 年在臺灣完成高中學業後,便到美國加州大學主修平面設計。由於科系的關係,她經常會到各大美術館或是藝廊參觀,因此心理上也開始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。 時至 2009 年,陳怡廷因受邀到德國科隆設計家具展的展位而與德國結緣,後來在結婚有小孩後,與先生一起往返瑞士和臺灣兩地生活。因為在 2020 年疫情期間在臺時間居多,陳怡廷便創立了一個名為 Einziart 專介紹藝術作品和展覽的線上平台。 後續和不少臺灣藝術家也與其合作實體展覽和線上直播訪談,其中一人便是辜琪鈞,那時陳怡廷覺得她十分有商業頭腦,資源整合能力也非常傑出,便有了日後合作的契機。 陳怡廷直至 2021 年疫情緩和後才定居德國,那時的她也一直非常想將臺灣優秀的藝術家作品推廣至歐洲,便親自拜訪了在德國當地的藝廊。然而,在參訪的過程中,發現在德國的藝廊皆有自己的系統,對於挑選新的藝術家作品必須要有嚴格的學術背景。 尤其是須從德國某些知名的美術學院畢業,才有可能獲得代理的機會,再加上曾經在推廣臺灣藝術處處碰壁的經驗下,便萌生想要在德國成立一個專為亞洲藝術家展示作品的空間的念頭。
義無反顧地成為全職畫家 而辜琪鈞則是從小就對藝術充滿熱情,從美術班開始學習,接著進入藝術大學的創作學士畢業,後續並取得了藝術史碩士學位。畢業後,辜琪鈞曾到國際學校擔任教師,並成為政府和全國獎及國際獎的評委,也代表臺灣政府多次在海外推廣文化展演。 作為國際學校的教師,辜琪鈞在學術經歷的表現與教學上受到很大的歡迎,直到後來偶然一次投報博藝畫廊新秀獎並幸運中選,決定將義無反顧地辭去教師職位,從那時起成了一名全職畫家。 後來她也陸續受邀至日本藝博、美國博物館、法國羅浮宮藝博、大皇宮藝博、義大利威尼斯藝博、韓國藝博等地,忙碌時候一年有 8 個海外展演,累積了世界各地豐富的專業人脈資源,並與許多國際品牌合作。 熟知有 Gucci、Mercedes-Benz、Samgsung 等的上市國際品牌,紛邀請她代言合作,如統一集團美妍社、伊莎貝爾喜餅皇樓系列等。此外,辜琪鈞也曾與臺灣霧峰林家 333Gallery 合作,結束合約後 2021 年她自立門戶在臺北組織自己的經紀團隊,也曾通過美國波士頓創業聯盟新創領導計畫(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)的徵選。 成為全職畫家後的辜琪鈞,也接連得到許多大廠的邀約。圖為曾經邀約他的知名品牌 Mercedes_Benz。圖/Plam Petrov@Shutterstock 2022 年,辜琪鈞的家庭決定舉家遷移至歐洲定居,當時原本打算在臺灣開設畫廊當作留在臺灣的旗艦店 Kyla 品牌,當時剛裝潢好,但遇到疫情也只好作罷,後來跟陳怡廷聊天時發現,她恰巧也有一個同樣願景的想法,因此兩人決定一起來執行這項不可能的夢想。 「因為不可能才值得一試!」辜琪鈞表示,臺灣藝術家在國際上受到政治影響,自己在海外也吃了不少苦,更遑論國內本就有許多挑戰,但愈不可能的她愈有興趣。 本來只是單純希望成立自己的團隊,不過目前創業以來,也協助其他優秀藝術家與海外合作畫廊,舉辦了 7 次的臺灣藝術家藝博跟畫廊展覽。除此之外,也已在米蘭、比利時、美國、西班牙、巴黎舉辦多場展覽,市場反應在歐洲較好,因此未來將公司發展至德國這個藝術中心。日前公司也簽下香港企業、臺灣上市公司日成集團、中國企業合作銷,慢慢組建藝術的生態圈,亦加入英國畫廊氣候聯盟。
藝術貴在堅持 陳怡廷、辜琪鈞兩人認為,創業是一條孤獨且艱辛的路,但藝術貴在堅持,比起賺錢,應該更享受自己在創業中挫折成長的改變。在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,剩下的一切則交給時間。 此外,她們也分享了在剛開始運營 3 個月內,曾遭到臺灣本土人士不斷地嘲諷揶揄,甚至有網友拿性別創業開玩笑、有網路上的藝術家嗷嗷待哺要求她們給予免費展出機會、還有許多充滿「唱衰」的言論。對此兩人表示,本來也就是第一次開畫廊,又是在海外,客群都還在建立當中,因此任何挑戰他們都以開放的心情面對。 原本在德國的展間從 1 間展間拓展到 5 間,甚至是包下整層樓,剛開幕的兩檔展演也都幫藝術家的作品找到適合的收藏家。雖然現階段仍有諸多尚須改善的空間,但期望能讓更多人欣賞到亞洲藝術的美麗與價值的初衷,至今依然不變。而今(2023)年 11 月 Kyla x eniziart gallery 也將在德國法蘭克福藝博展出兩岸藝術家的作品。 Einziart X Kyla 藝術空間展示現場。圖/陳怡廷 提供
如何在國外推廣臺灣藝術? 德國是一個非常欣賞藝術的文化大國,藝術也是德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,十分具有文化價值。陳怡廷和辜琪鈞相信德國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,也符合他們的業務目標。不過,不可否認的是,德國的日常生活與臺灣有很大不同,尤其是在文化和習俗方面。她們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障礙,雖然德國人會說英語,但他們還是更喜歡說德語。 除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外,在德國尋找展出場地時,也遇到了不少困難。德國在精華地段的店面租金非常可觀,且稅金幾近為租金的一半。不過,考量創業初期資金不足,則以環境乾淨、租金合理的場地為優先考量。 此外,想在德國成立公司和申請稅號,也都是一個漫長而繁複的工作,並不像是在臺灣開公司那樣簡單,使得兩人在心理上承受不少壓力。事實上,歐洲人對於藝術的接受與開放、喜好的程度都與臺灣相距甚遠。 基於這種軟實力的差距,陳怡廷與辜琪鈞希望能著力於亞洲和歐洲之間,並在藝術文化交流面相上做出一些貢獻。她們說,目前已有往這方面進行,也有藉由參加當地的藝術博覽會,向當地人推廣臺灣藝術。 再加上歐洲近期非常強調 ESG 的發展,使得兩名創辦人積極選擇為藝術空間設備選擇永續材料。雖然增加很多營運成本,但她們更加在意放棄繁瑣的室內設計,將藝術空間的重心是如何節能減碳。 這實際的作法包含:專注於降低能耗,通過安裝高效的 LED 燈和太陽能電池板來減少藝術空間的電力消耗。陳怡廷和辜琪鈞兩人還實行廢紙回收,並避免不必要的印刷。此外,運輸紙箱他們都會保留多次運用,並告知客戶,也非常歡迎影片、紀錄片等展演,或可以選擇數位圖片展演,可經由 Wi-Fi 連接藍芽螢幕提供。 有人說,臺灣的文化更加多元,但藝術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這對陳怡廷和辜琪鈞來說,臺灣的文化融合了許多不同族群及文化的元素,並擁有豐富的傳統藝術形式,但在藝術的發展方面面臨著很多挑戰。希望未來政府能加強政策支持,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及加強藝術教育體系等。唯有如此,臺灣才能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。
身份不同但初心未改 創業或許能幫助更多有願景的女性進入商業環境,而在當今這個國際數位化的時代,跨文化交流也變得愈來愈重要。陳怡廷、辜琪鈞創立的現代藝術空間和其他藝術機構一樣,也是強調社會聯繫和跨文化夢想作為成立宗旨。 陳怡廷在 Kyla x eniziart gallery 藝術空間現場。圖/陳怡廷 提供 希冀能與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人們保持密切聯繫,能夠創造一個場域,讓駐村藝術家能與當地分享彼此的文化、生活和藝術體驗,促進旅遊和教育領域的交流。 最後,她們相信企業在現代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必須能夠不斷尋找機會,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服務,並推動經濟增長。同時也應盡職盡責地跟進當地市場的發展,尊重世界藝術文化的多樣性和多樣性,為當地社區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,促進藝術和文化的永續發展。 回首過往,陳怡廷和辜琪鈞其實都沒有想到,自己未來的事業會在德國落地深根,但她們卻也展現女性勇敢的一面,不畏犯錯、勇於嘗試並與時俱進。期許其他臺灣女性創業實力,以及特色能讓更來自各個不同國家地區的人看見。 執行編輯:曾聖軒 核稿編輯:梅緣緣